古画欣赏:元 绘画佳品十七帧(兼说文人画)

来源: 搜狐    时间: 2017-12-23    打印本文    字体大小:     阅读量: 3069

阅读量: 3069

      元代虽然经过了蒙古入侵,但整个社会形态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王蒙可以一直在黄鹤山隐居,还可以“春山读书”。黄公望在他的富春江悠游。倪瓒在太湖,一叶扁舟,一会儿跟和尚聊天,一会儿跟道士谈玄。他们不像苏东坡那样背负了太多的政治使命感。苏东坡在政治上折腾,又遭贬官。元代画家没有,他们整个就是野逸的平淡平和的一种状态。他们被迫隐居,但他们日子还是过得比较好,就想表现他们文人的心境,淡雅、超然。平淡天真的山水境界就出现在他们的绘画里。

      但是画史上是不是没有一点变化呢?也有。就表现在文人画真正崛起了。

元 黄公望 九峰雪霁图 绢本

116.4×54.8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元 沈孟坚 牡丹蝴蝶图 26.9×27cm

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

元 黄公望 天池石壁图 139.4×57.3cm

现藏故宫博物院

元 盛懋 秋江待渡图 纸本 112.5×46.3cm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 王蒙 东山草堂 纸本 60.9×113cm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 王蒙 关山箫寺图 161.7×56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元 王蒙 西郊草堂图 纸本 97.5×27.2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元 王蒙 秋山草堂图 纸本 123.3×54.8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 王渊 桃竹锦鸡图 纸本 102.3×55.4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元 王蒙 夏山高隐图 绢本 149×63.5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元 吴镇 芦花寒雁图 绢本 83.3×27.8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元 倪瓚 竹枝图

元 赵孟頫 自画像图页 绢本设色 24×23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元 倪瓒 紫芝山房图轴 80.5x34.8

台北故宫藏

元 赵孟頫 秀石疏林图 纸本 27.50×62.80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元 吴镇 松石图 纸本 105.6×31.7cm

现藏上海博物馆

元 赵孟頫 人骑图 纸本,设色,纵30厘米,横5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文人画真正形成气候就是在元代。元代有赵孟頫,“元四家”,以及别的一些画家为代表。实际上元代把那种超越性的文人画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真正的文人画是从元代开始崛起的,此前都是在做准备。

      文人画的崛起表现在他们作品呈现的整个一种非常雅逸的、超脱的、淡远的心态。表现在绘画里,元代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四君子”比较流行,特别是竹、梅、兰,当时连妓女都画“四君子”,而且都画得不错。这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超然和淡雅。加之他们本身就没有什么要紧事儿,整天研究,表现这种心境。这就是元代虽然不到一百年,但在文人画方面居然就已经形成了一种笼罩画坛的趋势。这就是变化,也算是画史上一个重要的变化。

      而宋代是院画为主,尽管水墨介入,但还是以院画为主。到了元代,院体画就比较少了,而且一些比较工的画,像王渊,画的也是水墨。

      水墨工笔是元代绘画一个突出现象。不管工和逸,都是水墨。而且那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用纸开始普遍。纸在宋代一般在书法上用,绘画上只有米芾等少数人在用。大多数人用绢,如文同都是在绢上画。苏轼也画了一些纸,但总的来说不多。米芾是比较自觉地用纸画画,但总的讲不普遍。后来为了追求这种书写味,或者是因为文人用纸笔墨比较容易出效果,元代文人开始普遍用纸。元代主要是麻纸,那个时候还没有用到后来意义上的宣纸。只要去看原作就可以知道,真正渗化非常开的,一笔下去就能见笔墨的,那是已经到了明末清初了。

      这样一来,就逐渐形成了元代绘画的几个特点:

      一是文人画的境界,追求逸趣、淡雅、天真、自然。

      二是在造型上元代流行追求不似,这是元代画论中一个主要的提倡。

      三是以书入画。这是元代绘画比较突出的特点。


来源:搜狐


欢迎关注中国美术家书法家艺术网!




分享到:

上海艺术家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