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卢治平

来源: 美术家书法家艺术网    时间: 2022-08-01    打印本文    字体大小:     阅读量: 1931

阅读量: 1931

卢治平,1947年出生于上海。

中国国家画院版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

上海虹桥半岛版画艺术中心艺术主持,

上海油画雕塑院一级美术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版画艺委会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届版画艺委会副主任;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上海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以及上海理工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主要个展

2019:“坐领风物刘海粟美术馆馆藏卢治平作品研究展”(刘海粟美术馆,上海,中国)

2015:“版画之韵——卢治平”, 威廉帕特森大学美术馆、新泽西. 美国

2015:“并行的一致性——多米尼佳/卢治平”双个展”永久艺术宫,米兰,意大利

2013:“润物无声——卢治平版画作品展”,中国文化中心,东京,日本

2013:“瓶非瓶——卢治平版画作品展”,剑桥版画艺术中心,剑桥,英国

2011:“视觉乐器——卢治平版画作品展”,上海图书馆,上海中国

2010:“灰色的五言与七律——卢治平版画作品展”(上海美术馆);

2007:“瓶非瓶——卢治平版画作品展”, M艺术空间,上海,中国

1998:“卢治平版画作品展”,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南卡罗来纳州,美国

获奖纪录

壁画《文明》 获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

版画《瓷器-中国-时尚》获2008北京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铜奖

版画《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获1999年上海美术作品展一等奖

雕塑《我们是铁,我们是钢》获2001年上海美术作品银奖

版画《忆江南》获首届上海文学艺术奖铜奖

获中国版画家协会-鲁迅版画奖。

获第四届上海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10年)

版画《瓶非瓶——雨》获中国美协会员油画版画精品展优秀奖

版画《瓶非瓶之四——谐》获2013上海优秀文艺创作单项成果奖

主要收藏纪录

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上海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图书馆、日本佐喜真美术馆、国立台湾美术馆、日本町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意大利米兰永久艺术宫等机构收藏。

出版记录

2004年《中国当代版画名家实录——卢治平》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1年《视觉乐器——卢治平版画作品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1年《中国美术大事记——卢治平艺术创作状态》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0年《灰色的五言与七律——卢治平版画作品选》上海美术馆

2013年《润物无声——卢治平版画作品选》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2015年《版画之韵——卢治平》刘海粟美术馆

2019年《坐领风物刘海粟美术馆馆藏卢治平作品研究展》刘海粟美术馆

中国美术家书法家艺术网编号:211

治平制瓶

中国国家版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张远帆

      我一直有一种冲动,很想在有机会为卢治平兄写一些文字的时候,用谐音,把他的名改作为“制瓶”。这当然是一种有失恭敬、因此也不宜付诸实施的调皮想法。但是,假如不是他在作品中如此执着地与“瓶”有深深久久的纠缠,以至于“瓶”也几乎成了其标志性的视觉符号,我必不敢有如此不严肃的念头。

      细数卢兄的《瓶非瓶》、《当代容器》、《润物无声》和《内敛的灰色系列》这几个系列作品,都无一例外地是以“瓶”或者它的局部形态,作为主要的形象素材的;而在更早期的铜版画作品和《灰色的五言与七律》系列中,“瓶”的形态也屡屡出现。另从时间的角度讲,可看到他在涉足版画创作的三十余年中,与“瓶”的对话,就占了足足十几年的光阴。

      他的瓶,多选择的是器形简洁规整而伸曲收放有度的一类,口小而腹肥,自具含蓄的张力,更具有包容的肚量。在这个有肚量的容器里,他放置了诸如云霞、山川、草木、花卉的形象。这些形象经常带有程度不同的装饰化风格,仿佛它们本就是瓶的装饰纹样;而它们与瓶体形态的错位游离,却又会让人怀疑这一点。这个若即若离的处理,就像是把“瓶”这个简明物象作为一个入口,带人旋即进入更广大的想象空间。就如卢兄自己说的:“我从没有想过要画一个真实的可以触摸的瓶子,借题发挥而已”,也就是说,在可视的“瓶”之外,他另有寄托。

      那么,他在“瓶”里装的、他想要“发挥”的,又是什么呢?

      显而易见地,他的作品所关涉到的,是中国的视觉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难以用简要的辞语来阐释或把握的、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即使单举其中的视觉艺术门类的审美样式,也同样是包罗万象、浩瀚如烟海,环肥燕瘦般地众彩纷呈。显然,卢兄并不想以上帝的视角,来俯瞰和诠释这片锦绣般璀璨的缤纷图卷。从他选择的器型、纹饰的内容和风格,以及画面色调的处理来看,他所钟意的“传统”,是平和、恬淡、静谧那一路的审美取向。这个取向的代表,就是古代中国画中以丰富的水墨层次、即所谓“墨分五色”的方式来营造的,可以在俯仰间神游山川宇宙、悟道怡神养心的纯净世界。

      这样的审美取向,既是艺术态度,也是生命态度,更是前人留赠与我辈的、关于精神生存和心灵看护的智慧结晶。卢兄从中汲取精粹,又活用现代绘画的原理和方法予以生发演绎,成功地将当代和古典融于一“瓶”;使他制的那些“瓶”,因而蜕变幻化为宁静而纯净的心灵境界和精神世界的容器。在繁花的锦绣丛中“只取一勺饮”,当然出自卢兄对这一审美境界的深深认同和皈依,甚而也不妨将那些“瓶”,直接看作是卢兄自身精神的外化,看作是他对自己的内心的观察记录;但同时,也堪称是对当下人心世态献上的,细声柔语的规劝和抚慰。包括我在内,众多的当代中国人都在滚滚向前的洪流的裹挟下脚不沾地,在不分昼夜的匆匆赶路中,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对灵魂的关顾;而他,则仿佛希望用他的“灰灰的,湿润的色调,能使人安静下来”。

      “灰”和“湿润”,是卢兄以画家的敏锐直觉捕捉到的、注解传统水墨画世界的关键词。他在自己的作品中紧追不放这两个着眼点,因此能直取要害、不及其余,虽是全心演绎传统意趣、却能跳出简单描摹表象的窠臼而成新貌。这个直觉,就是个性的体现。而在对版画技艺的运用,对版画语言的创造和开拓上,也同样体现出卢兄的特立独行。无论什么画种,发展既久,就会出现所谓共识里的“典型”样式;版画当然也是如此。而卢兄从最初涉足版画始,就低调地、也是执着地利用版画的可能性来构建自己的审美世界,对“典型”敬而远之;却不意在执着中,创出了新的“典型”。在艺术创造的世界里,往往就缺这种既有足够的自信、又能持之以恒的个性。

      新系列《坐领风物》,是卢兄的在图式上的一个突变,意外之余,也让我为“瓶”就是卢兄内心世界的外化的这个看法,找到了新的佐证。我自作主张地以为,这些画面里以端坐或伫立的姿态,直面山川天宇的那些有如石墩、或是石碑的团块形态,其实就是先前那些“瓶”的化身,只是它们变小了。假如说,此前的它们,是作为画面的主要视觉形象,吸引观众进入其内部的审美幻境;那么如今,它们则凝缩成作品中“画眼”式的坚实存在,谦虚地观照大千,也把大家的视线,引向了外部风物景观的、依然是在“灰灰的,湿润的色调”里不断铺展开来的宁静、明澈和幽远。

      无论是在“内视”的、或是“外观”的状态下,我们都可以将画面里的不同形态“瓶”,视为投射在作品里的、作者自己的清晰的身影。想想也是,一位成熟的艺术家,把自己最重要的一段岁月都投在了制“瓶”的工程里,即便他自己不打算移影入画,灵魂也会不由分说地融入其内,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当然,这个过程里不可缺的,是他身上一直都有的“真”、“恒”和“平”。也有许多艺术家,皓首穷经,也终不能达致心灵和作品越来越互为表里的境地,问题可能就出在这个环节上。

      说“治平制瓶”,固然貌似是借由谐音而生的玩笑话,却与事实相符。“治”者,有深入研究、妥善经营之义;“平”字,用于形容他的艺术姿态或是画境,也都十分贴切;“制”,有造物、驾驭的意思;那个“瓶”,却非瓶,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视觉符号。如果有朋友认为,他的“瓶”仍然是一个包容了艺术家的观念、思考、修养、才智和技艺在内的、巨大的精神容器,我当然也是非常赞成的。

2019年处暑后一日 杭州







分享到:

上海艺术家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