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怀斯:被绘画“书写”的一生

来源: 中国美术报网    时间: 2018-01-02    打印本文    字体大小:     阅读量: 4140

阅读量: 4140

       大部分美术爱好者应该都见过下面这幅作品。

安德鲁·怀斯,《克里斯蒂娜的世界》,1948

      这是安德鲁·怀斯(Andrew Wyeth)1948年的成名作《克里斯蒂娜的世界》,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如今,它和惠斯勒的《艺术家的母亲》以及格兰特·伍德的《美国哥特式》一样,成为美国精神的象征。

      画中描绘的克里斯蒂娜·奥尔森(Christina Olson)是怀斯的邻居,因患小儿麻痹症而双腿残疾。画面表现了她正在向自己的居所爬行的场景,荒凉的原野使得克里斯蒂娜瘦小的身躯悲凉而坚定。现实中的克里斯蒂娜是一个尊严感极强的人,她不使用轮椅,也拒绝接受别人的照顾。她和怀斯是好朋友,曾多次为怀斯做模特,而怀斯也抓住了克里斯蒂娜精神世界的核心内容。而畅销书作家,《孤儿列车》的作者克莉丝汀娜·贝克·克兰(Christina Baker Kline),正是受到这幅作品的感染,以克里斯蒂娜为主角创作了小说《世界一隅》(A Piece of the World)。

1935年,18岁的安德鲁·怀斯

      1917年出生的怀斯成名时才不过三十岁,前面还有六十年的艺术岁月等待他。也是在1948年,怀斯在纽约麦克白画廊举办了第一个个人展览,作品在展出后便销售一空。各大媒体对怀斯的作品不吝赞美,比如《生活杂志》(Life Magazine)就如此写道:“如果说有纯粹的美国传统艺术的话,那就是安德鲁·怀斯在画布上直接表现出来的东西。”

1995年的安德鲁·怀斯

      虽然怀斯的作品风格偏学院派,他却并没有在专业的艺术院校受过训练。他的艺术直接受教于其身为插画家的父亲纳维尔·康维斯·怀斯(Newell Convers Wyeth)。这种艺术教育在他很小的年纪就开始,在做了几年父亲的助手之后,他又学了水彩和蛋彩画技法,并自学了艺术史,崇拜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美国艺术。尽管父亲对他的艺术影响至深,父子二人的艺术理想和风格并不相同:父亲的事业主要在插画领域,作品风格活泼而戏剧化;而怀斯的作品多属于“纯艺术”范畴,风格以孤独、内省、低沉为主。

安德鲁·怀斯,《冬天》,1946

      《冬天》(Winter,1946)也是怀斯倾注了很多感情的作品。虽然艺术家的父亲并不在场,这却是对父亲的缅怀之作。画面中的戴帽少年名为艾伦·林奇(Allan Lynch),他曾亲眼目睹了怀斯父亲的车祸。1945年怀斯父亲开车驶过离家不远的火车车轨,与一辆货运列车相撞,当场死亡。事发地点就在画面描绘的山坡的山脚下。戴帽少年当时驱赶了在周围舔血的狗群,并一直在原地等待消防员,直到他们将尸体从车内拖出来。第二年,当怀斯再走过山脚下时,看到林奇正在和狗嬉戏。根据艺术史家亨利·亚当斯(Henry Adams)的说法,“他们两人一起塞进一辆婴儿车,顺着山坡滑下来,歇斯底里地大笑着。车最后也撞散架了。”怀斯后来在一次参访中说道:“那孩子就是曾经不知所措的我。”

安德鲁·怀斯,《亚当》,1963

      如同上面提到的两幅作品一样,怀斯描绘的都是自己身边的人物和景色。这份熟悉并没有让画面变得温暖或多情。他作品中的景色往往简单而荒凉,一片荒野,一间小屋,没有生气勃勃,也没有枝繁叶茂。画中的人物仿佛都生活在单独创造的世界里,高度自足自立,仿佛没有族群,没有家庭,只是一个个孤独的个体。而1971年的作品《科纳夫妇》(The Kuerners)是怀斯作品序列中鲜有的描绘了两个人物的作品。虽然描绘的是室内环境,画面的背景却简单到只有一面空白的墙和一扇打开的门。画面中的老年丈夫拿着一把猎枪,枪口对准了妻子的胸口。这是有意还是无意?

安德鲁·怀斯,《科纳夫妇》,1971

      人们将怀斯这种关于缺席、孤寂、失去和抛弃的作品称为“怀乡写实主义”(nostalgic realism)。在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到来之际,他的艺术被大部分评论家诟病,认为他的作品非常过时,而他却不为所动,也没有反击,反而说:非具象的巨型作品是对一个写实画家最好的挑战。实际上,现代主义者们对他的拒绝并不仅仅是作画风格的原因,还因为他表现了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和理想。所以,争论的焦点实际上已经延伸到了阶级、地域以及教育问题上。

      尽管如此,怀斯的艺术仍旧保持着商业上的成功。这要归功于他的妻子贝琪(Betsy Wyeth)。贝琪为他联系画廊,为他出画册,甚至为他的作品取名字、写评论。这让他的作品保持了持续的曝光率。虽然人们可能没有亲眼见到过他的原作,但早已通过各种方式见到了复制品。——有人猜测,正是贝琪对他艺术生涯的过多参与,才使得怀斯对她隐瞒了一个长达15年的秘密。

安德鲁·怀斯,《米加的女儿》(贝琪的画像),1966

      1986年,怀斯展出了作品《海尔格系列》(the Helga series)。这一系列共包括240件作品,主角是其德国邻居海尔格·特斯托尔夫(Helga Testorf)。这些作品从1971年开始创作,到1985年结束,相当一部分是裸体作品。创作期间,无论是怀斯还是海尔格,都没有将这件事情告诉别人,甚至自己的伴侣。作品展出时,这一事件就成为了重大花边新闻,尽管当事人否认,但很多人还是认为二人保持着不寻常的关系。

安德鲁·怀斯,《辫子》(出自《海尔格系列》),约1979

安德鲁·怀斯,《情人》,1981

      直到怀斯死后,南希·霍文(Nancy Hoving)——大都会博物馆前馆长汤姆·霍文(Tom Hoving)的妻子,在一次采访中说道,他们夫妻二人在1976年到怀斯家做客时,她就见到过正在创作中的《海尔格系列》。当时汤姆·霍文正在和贝琪讨论新展事宜,而怀斯则带她参观了自己的工作室。怀斯对她解释道,因为之前贝琪对他的一位裸体模特感到不安,所以他就决定不再告诉她画裸体的事情,直到创作结束。而南希也恪守约定不向外界透露这个秘密。

      不管事情的真相如何,怀斯的名声都因此事件大打折扣,直到其2009年去世时也没有恢复过来。而又由于怀斯的作品并不激进,他始终缺席于前卫艺术风起云涌的美国现代艺术。直到近两年,评论界才出现“重新评价怀斯及其艺术”的声音。而在2017年,怀斯百年诞辰之际,众多的展览将会为重新认识怀斯提供绝佳的契机。“安德鲁·怀斯回顾展”(Andrew Wyeth: In Retrospect)分别在费城的白兰地河艺术博物馆(the Brandywine River Museum of Art)和西雅图艺术博物馆(Seattle Art Museum)展出,而“安德鲁·怀斯的100岁”(Andrew Wyeth at 100)系列展(包括五个分展)在缅因的法恩斯沃思艺术博物馆(Farnsworth Art Museum Rockland)举行。或许,多年之后,人们会对怀斯的艺术产生更客观的评价。

      怀斯也曾对中国的艺术家产生过影响。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刮起了一场“怀斯风”,很多艺术家受到怀斯创作风格的启发,包括何多苓、艾轩、高小华等人。谈到这种现象,评论家栗宪庭说:“大家看到怀斯的作品,它们伤感、诗意,但同时也不抛弃具象化技巧。这震撼了中国的年轻艺术家们,很多人开始考虑:如果不抛弃学习了那么多年的艺术技巧,还能掌握一种跟现实主义不一样的创作方法吗?显然,怀斯给他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何多苓1982年的《春风已经苏醒》就受到怀斯作品的影响

      怀斯的作品也曾来到过中国。2012年,怀斯的个展在北京元·空间举办,展出了怀斯的包括素描、水彩、干笔及蛋彩画在内的四十余件作品。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欢迎关注中国美术家书法家艺术网!




分享到:

上海艺术家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