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观察: 上海抽象艺术生生不息的背后原因

来源: 网易    时间: 2017-11-25    打印本文    字体大小:     阅读量: 2856

阅读量: 2856

  编者按 自1990年代中期至今,李旭一直活跃在上海抽象艺术理论研究以及展览领域,他走访了大量艺术家,见证了抽象艺术在上海的发展和壮大,开始逐渐形成一个观念:如果上海的当代艺术有特色的话,那就是抽象艺术。

  从上世纪80年代的“破冰”到90年代的崛起,再到如今形式、内容的多样化,艺术家人数、举办活动的频率以及抽象艺术所享有的社会影响力,上海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抽象艺术的重要地域范本。

  上海抽象艺术精致、内敛、冷静、明快的美学特征,以及兼有人文底蕴和时尚情怀的都市气质,都与上海的城市文化密切相关。

  批评家、策展人李旭以历史溯源为出发点,为我们勾勒出了上海抽象艺术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以及其生生不息的背后原因。

      布面油画200X280cm 2015年

  由此看来,上海自20世纪末开始能够成为中国抽象艺术的重镇,也应该是情理之中的。

  上海,是当代中国抽象艺术实践的重要地域范本,近20多年来,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总体格局之中,抽象艺术已成为上海的象征之一。对于这座声名显赫的东方国际大都市来说,抽象艺术的文化名片地位早已被艺术界所确认。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开埠的港口之一,上海曾经为当地文化艺术发展带来了必然的影响,第一所美术学校、第一次人体写生、第一个现代美术社团和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都出现在这个新兴大都会。

  历史溯源

  明清以来以文人趣味为主导的江南文化,向来崇尚清雅、简洁与宁静的内在气质。以昆曲、苏州园林、明式家具和宜兴紫砂茶具为代表的审美格调,一直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学艺术创作,造就了江南文化的历史优势。

  这样的历史人文渊源造就了江南文化注重细节品质、讲求形式技巧的传承规范,对于生长于斯的艺术家们来说,这已然是融入他们骨血之中的基本气质与性格。

      综合材料 80x60cm 2015年

  1919年以后,东西方各种“主义”的论争和实践过程中,上海人对此论争较少,这座城市的内在性情更加务实,区位优势也使得外来资讯的传播更加快捷,艺术实践也更易与国际风潮接轨。

  1931年,“决澜社”在上海成立,其主要成员庞薰琹、倪贻德等人致力于“为艺术而艺术”的实验,反对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主张艺术本体的纯粹和艺术形式的独立。尽管他们还没有创作纯抽象的作品,但形式至上的观念已经提出,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奠定了一种特殊的价值取向。

  1934年,鲁迅在上海提出“拿来主义”的著名观点,倡导“新兴版画运动”,新文艺的氛围由此蔚然成风。

      130×150cm油画 布 2015年

  当时,较为成熟的现代传播媒介系统已然在上海建立,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等行业在整个亚洲都是最发达的,新型市民阶层对于国际流行的文艺思潮耳熟能详,养成了见怪不怪进而求新求变的审美心理,再加上全国各地最优秀的文化界人士在上海的空前汇集,使得这座国际都市充满创造精神和艺术魅力。

  抗日战争爆发,使中国现代艺术史出现重大转折,形式主义艺术实验的正常发展轨迹中断,整个艺术界转向救亡的动员和宣传,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成为必要的选择,纯粹的艺术语言探索显得风花雪月,明显是不合时宜的。

  写实主义在1949年后逐渐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主流,一大批在艺术形式和语言探索方面的艺术家边缘化,吴大羽、林风眠、关良、周碧初等人的艺术历程是此类艺术家状况的例证。

  值得一提的是,在同代人中,吴大羽堪称这一时期中国现代艺术的潜行者和先驱者,他以默默无闻地创作出了一系列带有抽象美感的表现主义作品,尽管这些作品的象征意味比较明显,还不能算做纯粹的抽象艺术,但他的努力为后来的上海艺术家们树立了一个独具深意的标杆。

      20世纪80年代:抽象先声

  1979年后,随着国内艺术界对形式美的关注和讨论不断升温,上海的现代艺术也开始渐渐重新被认识,原本处于边缘状态的个人探索也纷纷浮出水面,整个上世纪80年代堪称上海现代艺术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抽象艺术的破冰期,许多后来成为代表人物的艺术家们,其风格正是在这一时期得以启蒙和孕育。

      布上丙烯 100x80cm 2017年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较而言,上海艺术界主题创作不强,形式主义探索却一直比较超前的。纵观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大批中青年艺术家以前卫、先锋的姿态参与抽象实验。

  其间涌现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余友涵、李山、张健君、周长江、陈创洛、缪鹏飞、仇德树、戴恒扬、王劼音、査国钧、陈箴、胡项城、刘亚平、徐龙森、余积勇、童建颖等等。

  1989年,周长江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上以抽象风格的作品荣获银奖,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抽象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20世纪90年代:全面崛起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1992左右,上海的抽象艺术圈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期。实际上,在如此沉寂的表象之后,许多艺术家的个人风格都恰恰在这个特殊的年代酝酿成熟。

  1993年,来自上海的抽象艺术家丁乙入选威尼斯双年展,也成为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影响的事件。

  同年,他的抽象作品还入选了在柏林世界文化宫举办的“中国前卫艺术展”和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办的“首届亚太地区当代艺术三年展”。

      32x43cm 手工纸上粉笔炭笔 2015年

  其实,丁乙的趣味和价值取向在上海并不是孤立的个案,在同代人中,还有申凡、秦一峰、陈心懋、宋海东、徐虹、阮杰、沈浩鹏、赵葆康、潘微、龚建庆、陈墙、曲丰国、黄渊青、李磊、王南溟、王远、谭根雄、宋晓峰、陆云华等众多艺术家的身影,尽管这些艺术家的形式风格千差万别,但内在的精神气质却相似。

  上世纪90年代堪称上海抽象艺术全面崛起的阶段,多年的沉潜和修炼令许多个体羽翼丰满,而这个大都市所特有的性格,更使得生活在此的艺术家对形式的独创性和作品的完成度要求很高,上海抽象艺术精致、内敛、冷静、明快的美学特征,以及兼有人文底蕴和时尚情怀的都市气质都在这一时期得以完整建立。

  另外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上海抽象艺术群体的基本阵容是以本土化教育背景为绝对主体的,这与北京抽象艺术群体以“海归”为主体的情况恰恰相反。

  另外还有一个不应被忽视的现象是,梁铨、马可鲁、沈忱、伊灵、冯良鸿等抽象艺术家尽管今天没有居住在上海,却都与上海都有着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

      综合材料 80x60 cm 2016年

  1996年1月,“无形的存在——上海抽象艺术展”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画廊推出,是上海首次纯抽象艺术的大型联展。同年10月,丁乙的作品入选首届“上海(美术)双年展”,周长江则以半抽象风格同时入选。

  1999年,“都市抽象——上海抽象艺术家沙龙邀请展”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举办。同年,曲丰国在“99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上荣获一等奖,2000年,他入选“上海双年展”,这样的事实象征着抽象艺术已被本地官方大展接纳。

  新世纪:抽象之都

  以地铁1号线在1997年正式通车为标志,上海的城市改造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基本完成,城市面貌的变化异常迅猛,上海市的地图甚至曾出现过每半年就要更新一版的现象。

  外资大量涌入,高度发达的商业体系给城市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视觉刺激,超大规模的购物中心、林立的酒店和写字楼、随处可见的巨幅广告、霓虹灯以及喧嚣不息的各种传播媒介,令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艺术家们感到惊人的图像过剩,以及在具象化创作前提下的失语,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于是转向自己的内心,转向精神化的表达,这其实是抽象艺术在上海异常繁荣的重要心理原因。

      196x260cm 布上丙烯 2015年

  2001、2002、2003和2005年,上海美术馆连续主办了四届主题为“形而上”的大型抽象艺术展。

  2002年,“抽象新世说——上海抽象艺术群体展”在刘海粟美术馆举行。2004和2006年,上海明圆文化艺术中心连续主办了两届“上海抽象艺术大展”。

  2007年,“线——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展”在苏河艺术中心开幕。2011年,“道法自然——中国抽象艺术展”在上海当代艺术馆推出。2015年,“时空书写——抽象艺术在中国”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

  这些展览在全面展现中国抽象艺术基本阵容的同时,也在继续稳步拓展着“中式抽象”的可能性。

      143x178cm 布上丙烯 2010年

  进入新世纪后的上海抽象艺术格局,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已经步入了成熟、稳定的正常轨道。

  上海的抽象艺术家和评论家经常受邀赴国内外进行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抽象专题的个展和联展也在美术馆和画廊等各种艺术空间内不断推出,专营抽象作品的画廊以及抽象专题的拍卖也开始在上海试水并初获成功。

  展示活动的增多,不断激励着抽象新人的崛起,燕飞翔、王燮达、丁设、胡伟达、吴军、陈东杰和杨牧石等个案堪称新人中的代表,他们都有过写实和表现的经验,介入抽象之后的学术态度非常严肃,作品的内在精神也相当纯粹。

  在上海,还有一个横跨抽象与具象两个领域的群体值得关注,除余友涵外,还有王劼音、卢治平、孙良、杨东白、王天德、何赛邦、薛松、蒋正根、李向阳等,他们都有着具象方面的成就,却又对抽象创作有着浓厚兴趣,在他们的作品中,不时可以看到抽象与具象的并存,以及间歇性、交错性的创作,难得的是他们并存的两种风格在表达上都非常有质量。

      78x108cm 纸上丙烯 1986年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活跃在上海抽象艺术理论研究以及展览策划方面的人士除笔者之外还有李晓峰、李磊、龚云表、吴亮、赵川、王南溟、吴晨荣、许德民、何浦林(Lorenz Helbling,瑞士)和乐大豆(DavideQuadrio,意大利)等。

  这个人数有限的小群体为抽象艺术进入上海艺术界的主流,进而成为上海当代地域文化的标志,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上海已经成为一个深受抽象艺术家喜爱的交流中心,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艺术家中,赵无极、朱德群、萧勤、陈正雄、江大海、苏笑柏、梁铨、谭平、张浩、杨述、陈光武、白明、陈若冰、尹戈、雷虹等均在上海成功举办过个人展览,在上海参与过抽象联展的艺术家更是为数众多,上海大剧院门厅大堂的巨幅壁画就是特邀朱德群先生创作的作品。

  从艺术家人数、举办活动的频率到抽象艺术所享有的社会影响力来看,上海已经可以称之为“中国抽象艺术之都”。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各类民营艺术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随着艺术市场的复苏与繁荣,抽象艺术在上海的当代文化格局中还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来源:网易


欢饮关注中国美术家书法家艺术网!




分享到:

上海艺术家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