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米勒:高贵而不朽的人性画家

来源: 网易    时间: 2017-11-06    打印本文    字体大小:     阅读量: 3134

阅读量: 3134

      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年〕,法国伟大的写实主义田园画家,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他出身于农民世家,幼年时便显露出绘画的天才,受到老师的鼓励而立志学习绘画。

  批评家朱里亚.卡莱德在他撰写的巨著《米勒艺术史》中指出,米勒的作品刻划出他当时那个时代一般平民的人性和思想,是一位高贵而不朽的人性画家。他出身农民,一生描绘农夫的田园生活,笔触亲切而感人。

  罗曼罗兰曾撰写一本《米勒传》﹝The Popular Library of Art丛书之一,1902年在伦敦出版。﹞当时罗曼罗兰正在撰写「伟人传」,1903年出版《贝多芬传》,1907 年出版《米开朗基罗的生涯》。他把米勒也列为英雄之一,他认为米勒具有忍耐、爱、勇气与信念和深具不屈不挠的英雄精神。

  米勒一生留下作品不多,他从1840 年至逝世的三十多年间,所作的油画仅约八十幅,而且多数是小幅。这并非他对创作缺少热情和精力,而是他重于思考。每作一画经常重复思考,这可从他留下的许多素描草稿看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并不在于作品之多寡,只要能有几幅作品在美术史上留名,也就足以永垂不朽。米勒就是如此。

      拾穗者

  米勒生长于诺曼第的农场,这幅画是他在35岁左右以前尚找不到艺术方向的苦斗时代之代表作。他讨厌巴黎疯狂似的气氛及噪音,1849 年在巴比仲的小树装庄找到他的憩息之地他在此地碰到了狄奥多尔·卢梭,并结为知交。这个时期对米勒而言成为幸福的时期。

  他在《拾穗》之中初次使用写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蓝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迷人的乡村风光。它像米勒的其它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也正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

      播种者

  苍凉的麦田里,播种者阔步挥臂,撒播着希望的种子。飞鸟在空中盘旋,寻觅食物,掠夺播下的种子--正是一幅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壮丽图景。

  这幅画招到了“高等市民”的不安,他们在播种者那充满韵律感和强有力的动作中看到了类似六月革命时巴黎街头人民的形象。但当时的进步人士却有不同的反映。作家雨果从这幅画中看到对人民创造力量的赞美,因而予以充分的肯定。文艺评论家戈蒂叶说这个形象是用播下种子的土地的泥土画成的,太真实了。画家用一种雕塑般的单纯而简练的形象,概括地表达耐人寻味的内容,所以荷兰画家梵高评述说:“在米勒的作品中,现实的形象同时具有象征的意义。”

  米勒从来没有画过农民反抗的场面,这也许是由于他的温厚的人道精神中含有宗教情绪的缘故。但他画的胼手胝足,粗衣陋食的劳动者的形象,实际上对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上流社会就是一种抗争,虽然这种抗争是较温和的。这幅《播种者》即是如此。

      马铃薯的收获

      炸面包的女人

      农民插入嫁接树

      牧羊女

      年轻的牧羊女

      秋天的干草堆

      收获者的午餐

      晒草小憩

      晚祷


来源:网易


欢迎关注中国美术家书法家艺术网!




分享到:

上海艺术家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