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笔下的敦煌美人:传神生动,跃然笔端!

来源: 网易    时间: 2017-10-29    打印本文    字体大小:     阅读量: 3368

阅读量: 3368

      “三十年代我开始学画,于宋元略窥门径——辗转大西北,到敦煌求艺,始得亲接晋唐壁画,进入大匠之门……”

  ——潘絜兹

  潘絜兹(1915-2002),原名昌邦,浙江宣平人。三十年代开始学画,后辗转大西北,到敦煌求艺。他开拓了以工笔重彩表现现实和浪漫内容的绘画艺术,继承了中国古代壁画及唐代前卷轴画的严谨工细,主持了山西永乐宫等壁画的修复。

      《荣宝斋画谱·潘絜兹》人物造型

  作为第一届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长和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会长,对中国工笔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不少人还在醉心弱不禁风的美人、三白开脸、柳眉八字、樱唇点点的时候,他已经在开拓工笔重彩审美的新领域。与同时期工笔界的同行比,他更接近于摆脱旧工笔画脂粉气重的积习而自成家数的新画风开始出现。

  1915年,潘絜兹出生于浙江省宣平县上坦村一个书香世家,祖母和母亲都是民间美术高手,先生自幼耽于书画,爱好文学,喜临仿小说肖像插图及月份牌人物。

      1927年到杭州入中学,在美术教师张鹿山先生( 萧山人,上海美专毕业) 指导下,始窥门径。此时开始接触西方现代艺术,但对其光怪陆离的脱离传统与现实的表现难以接受。其后随父到北平定居,后来成为当时北方工笔人物画家徐燕荪先生入室弟子。

      为深入领略古人堂奥,潘絜兹经常参观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厅的藏画,再参照印刷品放大临攀,深入研究过五代、宋、元、明许多名家之作。在此期间,注意到日本新兴人物画,喜欢其细密、严谨、写实与现代精神。

      1936年毕业后不久的潘絜兹,即逢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七七事变”后,潘絜兹投笔从戎,远赴湖北追随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将军,在张自忠将军第59军政治部做抗日文宣工作;1940年5月参加襄东会战两次战役,在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张将军殉国后,潘絜兹辗转千里来到重庆,后到南充定居,重操画笔,开鬻画谋生的艰苦岁月。

      敦煌壁画发现的消息传来,又激起潘絜兹的热情向往。为了去梦寐以求的敦煌,潘絜兹筹备了两年才凑齐了旅费。1945年初,潘絜兹千辛万苦、流离辗转到了敦煌,加入到国立敦煌研究所。

      当时石窟里黑黢黢的,点着煤油灯也只能照亮一小片墙,壁画又很大,上去看,下来画,有时要反复好几次,才能画好一笔。临摹天花板上的壁画,仰头时间长了,脖子都酸痛不已。有时还要趴在地上临摹墙沿的壁画。

      由于当时物质匮乏,加上研究所的经费少得可怜,他和同事几乎得不到起码的工作条件,只好自己动手。他们创造了许多土办法,像矾纸,就是用热水化开胶,加矾化在一个木槽子里,一张纸一张纸地过,使生纸变为熟纸;修笔,就是把毛笔改为适用的笔,坏了的笔也可以修出尖来再用;制色,就是把黄土、白垩、红土放到碗里研磨;裱褙,就是把画托纸加固。做这些事情都是在晚上,白天都各自分散在石窟里临摹研究。

      潘挈兹和同事一边临画,一边琢磨壁画故事。文化素养全面的潘挈兹对壁画上的内容理解得又快又深。所以,每每临摹完,夜晚睡在炕上,就成了潘挈兹讲故事的时候……潘挈兹喜欢讲故事,这样的回味使他的印象更为深刻。

      1945年抗战胜利后,潘絜兹离开敦煌回到兰州,经天水、西安来到南京,结识了陈树人、陈之佛、傅抱石、黄君璧、吕斯百诸名家,并得到于右任先生的关怀和鼓励,称赞年轻的潘絜兹先生的画“能兼得唐之凝重、宋之工丽”。

      1957年潘絜兹(左一)访问捷克斯洛伐克

  1951年10月,潘絜兹到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技术组长,致力于壁画及文物研究。1956年冬赴波兰、捷克参加敦煌艺术展及考察壁画文物修复。

      潘絜兹 李慧娘

  纸本 镜心

  94×46 cm

  RMB:3,000-6,000

  长期严谨的写生和绘画实践工作让潘絜兹不断在传统工笔绘画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创新,在人物的面部、头饰以及服饰的处理上融合了部分水彩画的表现技巧,从而成功解决了工笔人物绘画易流于样式,表情、姿态僵化的难题,让笔下的人物更为传神生动,跃然笔端。

      《李慧娘》 局部

  此件《李慧娘》以三矾九染之法详细描绘主人公头部特征,以简约流畅的线条勾绘戏服,展现了高超的传统工笔画功底,把李慧娘的戏剧人物性格及扮演者胡芝凤高超的演出技巧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前往敦煌“取经”的所有大画家中,潘絜兹是受其影响最深远且吸收创新最成功者之一。有文章是如此评价潘絜兹先生:

  “中国历代人物绘画渊源有自,魏晋以降以迄晚清堪称名家巨匠辈出,顾恺之、吴道子、阎立本、李公麟、陈老莲、任伯年,乃至民国则有陈少梅、徐燕荪、刘凌沧诸人接续前贤,开创近代工笔人物绘画之别样新风。及至潘絜兹先生一出,则在吾国传统之工笔白描人物技法之基础上,取资借镜于敦煌莫高窟壁画、太原晋祠宋塑、西洋油画技法乃至日本浮士绘画风,广收博取并兼采众长,并施以重彩五色,继往开来、借古开今,遂形成了自身独树一帜之工笔重彩人物画风并自成一大家,于当代中国画坛可称居功至伟。”

  ——(张咏《潘絜兹先生绘画精神管见》)

      潘絜兹先生晚年半身像

  潘絜兹一生辗转南北东西,驰骋抗日战场,数度生命危机,不计个人得失,自觉肩负工笔重彩画复兴使命,在创作中融合传统工笔和壁画技法,吸收西画所长,形成了工整细密、设色明丽典雅的个人风貌;举办过34次以上个人画展,多次慷慨捐赠成批精品画作;坚持不懈组织中国画学会活动,孜孜培养数代青年画家;出版过敦煌学、美术史、美术约20种专著,还发表过大量美术评论;对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绘画艺术的研究、继承和复兴、发展,对敦煌学的发展,都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更多作品欣赏


来源:网易


欢迎关注中国美术家书法家艺术网!




分享到:

上海艺术家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