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我一辈子总在画江南

来源: 网易新闻    时间: 2017-08-26    打印本文    字体大小:     阅读量: 3279

阅读量: 3279

吴冠中周庄油彩画布1997年作

       吴冠中——周庄

       东西求索.水陆兼程

      1992年大英博物馆为吴冠中举行个展「吴冠中—一个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其中意义深远。博物馆打破只展览古文物的不成文惯例,首次展出在世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先锋论坛报》的艺术主管梅利柯恩发表了题为〈开辟通往中国新航道的画家〉,他在开头便说道:「发现一位大师,其作品可能成为绘画艺术巨变的标志,且能打开通往世界最古老文化的大道,这是一项不平凡的工作,也许为此才促使东方文物部的负责人罕见地打破大英博物馆只展文物的不成文规例。凝视着吴冠中一幅幅的画作,人们必须承认这位中国大师的作品是近数十年来现代画坛最令人惊喜的不寻常的发现……。」

周庄素描写生钢笔碳素墨水吴冠中(1985年作)

      「近数十年」,指吴冠中从1970年代伊始,近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及转折突破,不断推动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变化与发展︰70年代他专注于油画,藉西方油画色感表达中国情意的风景景观,实现「油画民族化」的理想。80年代开拓于彩墨,使中国水墨线条的蜿蜒流转、彩墨色点的跃动节奏,呈现现代艺术所追求的纯粹形式美感,达到了「中国画现代化」的突破。90年代则达到艺术家所说的「水陆兼程」,在油画(行陆路)及彩墨(走水路)两方面都达到创作的顶峰。自二十世纪初期以来他的老师林风眠、潘天寿等人筚路蓝缕开创的中国现代艺术道路,可说至吴冠中拓展了崭新的视野与气魄,穿梭于油画与水墨两种媒材,中国与西方两种美学价值的追寻,互为牵引,也使吴冠中在中国现代艺术历程中达到少有的艺术高度。

周庄水墨设色宣纸吴冠中(1986年作)

      1990年代中期成为吴冠中成果极为丰硕的一段时间。艺术家海外展览频繁,先后在重要机构举办大型个展,包括欧洲、新加坡、印尼等地,并出版多本重要画册与文集,吴冠中亦在创作上具备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及自由的态度,此时他不再像70年代的风景画那样注重细节刻画,也不再坚持在现场完成创作,改为透过对景写生的素描稿转化成油彩创作。创作于1997年的《周庄》(Lot121)即以巨大的尺幅显示艺术家挑战自我的决心,风景画作为吴冠中最有代表性的题材,周庄又代表了中国水乡之美,不仅是书写江南风光集大成的代表,更成为他将近耄耋之年创作生涯的压卷之作,代表了吴冠中以「水陆兼程」对于中西美学探索所树立的典范与成就。

春风又绿江南岸吴冠中(1990年作)

      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周庄地处上海、苏州与昆山交界处,是一座有九百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名镇。发源于唐宋,兴于明末清初,自古以来即为文人志士隐逸之地。吴冠中钟爱水乡景致,曾说:「我一辈子断断续续总在画江南」,粉墙黛瓦和小桥流水成为他剖析与发挥形式美的重要题材,艺术家偕同妻子在1985年首次前往周庄,因赞叹水乡之美,先后发表过文章〈周庄眼中钉〉、〈周庄-魂兮不归〉与〈古镇的美与愁〉,可见吴冠中对于周庄的倾心喜爱,与所寄托的丰富情感。

双燕吴冠中(1981年作)

      据《吴冠中全集第一卷》所编纂的资料显示,题名或画中有题字「周庄」的多达十六件,远高于艺术家历年创作素描作品中其他地点的数量,显示了吴冠中对于周庄之喜爱,因此就当地不同景致的取材与反复摹写,从自然景色与人文风光描绘周庄的多元风貌。隔年所绘水墨作品《水乡周庄》采取与速写《水乡周庄》同样的构图,但明显已经过艺术家去除不必要的写生细节,转化为更为精炼的形式元素组构;更在十一年后绘制油画《留得江南旧画图》,作为《周庄》的前身,在对于景物的取、舍、提炼和概括后,这不仅是西方现代主义对于物象的分析和解构,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人在自然游历后,转化为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的相互交融。

江南水乡吴冠中(2005年作)

      吴冠中曾在著作《画眼》中描述《周庄》的创作过程:

      「80年代我坐船到周庄,像是登上了孤岛,环村皆水也,那里不通汽车。冷冷清清,寻寻觅觅,桥前桥后,傍岸闲卧舟楫。我住下写生,那是惟一的一家旅店,木头楼梯,登楼一望,黑瓦白山墙,流水绕人家,杨柳垂荫,鹅鸭相逐,处处入画。我曾留言:黄山集中国山水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今日周庄成了旅游热点,偏僻村镇像天天赶庙会,并处处在借用我对周庄的这句赞誉。

      然而今日周庄已非昔日周庄,四周高楼宾馆日渐林立,必须保留周庄老街招徕游客,但已似高楼中一盆景。我画过不少周庄景物,从窄墙到老墙,从水巷到古宅,今再到周庄,令人怀旧了。这幅《周庄》想塑造老周庄本色,综合表现其破旧而永恒古镇风貌。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均系小幅写生,易于生动活泼,我见过毕萨洛的大幅风景,仍似小幅放大而已,在风景中构建大幅,塑造其亮相,中国山水画家当更体会甘苦。」

水乡行吴冠中(2000年作)

      如艺术家所言,《周庄》虽来自于昔日写生,但经过十余年来的沉淀与再创作,已然成为他对于古镇风貌的永恒刻画。相对于前一年所作的《留得江南旧画图》,吴冠中多用画刀形塑出粉墙的厚重肌理,如同承载历史的重量与文化积累,粗犷的干擦笔触与块面之间繁密的堆迭,营造了富于量感的结构形式。1997年所作的《周庄》并不仅是「在风景中构建大幅」,由于使用油彩颜料绘于画布之上,长达三米的画面更加考验艺术家的整体布局与构图铺陈,甚至是创作描绘时的体力与耐力,都对于当时七十八岁的吴冠中来说不是易事,因此也同时成为他突破自我的重要象征。吴冠中虽过去曾有创作更大尺幅水墨作品的经验,却仍感到「塑造其亮相,中国山水画家当更体会甘苦」,《周庄》为目前出现于市场上尺幅最大的油彩作品,其珍贵难得可见一斑,在研究吴冠中创作脉络与风格上具有关键而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地位,不论从主题的代表性、尺幅与年代的重要性,皆是艺术家的一时之选,代表了吴冠中一甲子的创作生涯完满圆熟的成就。

太湖之畔人家吴冠中(1992年作)

      点、线、面的组构

      自1980年代吴冠中转为以水墨为主要创作,在抽象风格的发展中,逐渐将绘画元素简约为点、线和面,但笔法却不是从传统中来,而是来自于对大自然的观察,经过对于物象的抽象概括后,把握色点、线条与块面的整体造型功能,回归物体最为原始的几何形状,在油彩创作中运用线条,将东方线条与西方块面结合为独特崭新的形式语言。

      《周庄》以黑色细线勾勒出飞檐翘角,栏杆与窗棂的描绘显示了线条的灵动与笔触的细腻,相较于过去的周庄作品,此作的线条落笔与色彩块面特别深厚浓丽,正正显示艺术家十余年来对此画题及构图已掌握成熟,经过速写、水墨与小幅油彩创作的相似构图和笔触的千锤百炼,来到了最后的成熟之作,见证了吴冠中在1990年代的创作高峰和自信,于抽象与具象之间达到了圆熟的平衡,同时也在疏密有致的不同组合间,全面的驾驭整个画面空间,创造了画面的韵律节奏、生命动感及视觉张力,表达独特的形式美感、深刻意境及「新意象」。吴冠中因此赋予传统的线条和色点全新的时代意义,表现为西方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周庄》因此在东方意境中呈现现代的新气象和更多的可能性,正是艺术家「中国画现化代」理念的实现。

江南小景吴冠中

      黑、白、灰与民间色彩

      吴冠中为江苏宜兴人,当地河道纵横,因此对于江南风光的反复摹写成为他对故乡的回忆,亦在「小桥流水人家」的描绘中提炼出黑、白、灰的色彩组合,江南的白墙黑瓦令吴冠中惊叹,带给他突破性的色彩感受,令人意识到黑与白的对比美感,而这美感早已蕴藏在中国水墨传统,也渗透在江南的日常生活情景和民居建筑当中。《周庄》在黑、白、灰的主要色调中,画面彩度的降低不仅是为了跳脱西方传统的油画制式,更注入了水墨创作所讲究的简淡意远,透过「墨分五彩」、水墨的各种渲染化散的效果,以油彩来表现黑与白对比及极简色彩的纯粹美感。

江南小巷吴冠中

      吴冠中在《周庄》墙面与窗口的繁复层次中,以门口的红色春联、悬吊的彩色衣物与桥面上的热闹人物,点缀了绚丽明亮的细小色块,呈现出艺术家主观情感因素的表达。这些色彩来自于传统华夏民族的「五色」,在观念内涵上,青、红、黄、白、黑与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世俗意愿交织重迭,而体现了吉利祥瑞的象征意义,也同时连结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意识。《周庄》的色彩运用因此成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视觉语言,在简练的组构中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见证了吴冠中再一次突破了中西美学的藩篱与媒材运用的限制,创造出自身独特的形式风格。

新城镜心设色纸本吴冠中(1996年作)

      划时代的巨构-自然美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人与自然关系的关系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大势。中国绘画在千年的演变与发展中,不仅在技法与观念均展现时代的丰富累积与成熟,更以艺术家自己的精神为创造对象,强调对于自然本体的感悟。吴冠中藉由形式美的表现方式来诠释山水景致与自然美学,在景物的描绘中寄托了强烈的精神性与深刻的情感,作品作为艺术家思想与情感的载体,越过传统笔墨图式,追求表现中国文化意识与情感境界,传达出承载丰厚历史与象征的人文意涵。《周庄》面对新旧交融的时代,传统笔墨与西方现代艺术形式的冲突与融合,或在写实和抽象表现技法里的取舍,呈现出艺术家独特的美感定义、自我主体意识与文化定位。在世纪交替之际,以震撼人心的场面与尺幅书写了艺术史的新篇章,从此拓展中国艺术发展的崭新格局。

临河人家吴冠中

      不论是早期的油画题材,在祖国大江南北中寻找灵感,或是晚期的抽象水墨画创作,吴冠中皆蕴藉热切的民族情感于其中,具体实现了他所讲求的油画民族化观点。《周庄》在自然风光中迭加了因人的生活轨迹而创造出的人文景观,现实生活题材因此以艺术形式转化进入新的领域,虽然以西方油彩媒材与现代形式语言体现,却仍然突显人文和创作题材主体的连结关系。《周庄》中抽象层迭的屋舍、几何的图案,让观赏者强烈地感受到江南水乡的温婉秀丽、古典风韵之美,尽管画面构图与笔法渐趋极简风格,但是贯穿其中的意境与情感仍是中心主体所在,也深刻传达出吴冠中对于故土情怀的展现与文化记忆的深植。

水乡人家吴冠中

      《周庄》不仅是代表了吴冠中个人创作上的突破,更诠释了一个时代性的完整意义。在西潮东渐的百年后,《周庄》建立在艺术家对自然山水、人文历史丰沛细致的想象与观察力上,并在其中传达精微的时代观点与美感,是中西美学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兼容并蓄,以及自然与人文意识的追求,从而引领着我们回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逐步形成的悠久文明,在其中找寻到自我定位与文化依归。

桥的意象

      《周庄》旨在呈现水乡之美的集大成,「桥」因而成为画面的重要元素。在吴冠中的巧妙安排下,画面中的两座桥并不是纯然的对景写生:前景的桥樑宛如连接了观者与画中的世界,中景右侧的桥樑位居画面边缘,在我们对于未知的臆测中,成为了通往的另一想象空间的枢纽。自古以来,河道与桥樑即是江南地理风貌的真实记录,作为连接两岸、便利交通、促进商贸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行人奔走的交通媒介,可说代表了南方的水乡泽国与风土人情,如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即在画面中央呈现桥面上庶民生活的热闹景象,为作品增添了叙事情节的高潮。

      桥樑在空间中的本位功能乃是让对立、分离的两岸联系起来,因此画面的桥樑更如同一种暗示,艺术家呈现的周庄乃是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观者凭借着桥的连结不仅得以暂时脱离日常生活,吴冠中所构筑的场景更是实现了传统山水画论中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桥面上的人物象征了叙事活动的进行,亦呼应桥樑与其背后影射的空间含意,「桥」作为来往于虚实空间的媒介,不仅跨越空间区隔,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义,从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观点具体拓展了自然景致的描绘,同时以人文意涵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叙事手法与空间铺陈。

       吴冠中历经数十年来油彩与水墨媒材的交错运用,随着创作上的突破,兼具两家之长,作品在国际艺坛受到高度的认同与肯定,成为二十世纪中国艺术的代表。在他孜孜不倦、东西求索的艺途中,《周庄》以画面黑、白、灰为主的极简色彩,与点、线、面的形式元素组成中,具体象征了他90年代末期再创高峰的重要成就,看似不相容的西方油彩与东方水墨因此跨越了传统与现代,实现长久以来他所致力的「油画民族化」,融合中西艺术之所长,发展出连结东西方观众的独特艺术语汇。


来源:网易新闻


欢迎关注中国美术家书法家艺术网





























分享到:

上海艺术家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