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云,1959年8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温州,别署积跬斋。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师从刘小晴、韩天衡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会员、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会员、上海市宝山区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主任、简社社员。
中国美术家书法家艺术网编号:228
郑小云书画印:恬淡清隽 醇雅爽美
多年前,书画印大家韩天衡先生纳郑小云为弟子仪式上,曾这么说,在所有学生当中,郑小云是学艺勤奋出众的一位,而且成绩斐然,他书画印三项都有立足社会之本。其关键在于,学艺路子正,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石。
随着韩先生精辟话语细看郑小云书画印作品,确实如此。
郑小云书法让圈内同道首肯、称颂且留有印象,来自于第十届全国书法大展。在代表国家层面书法艺术最高展项上,郑小云以一幅精美的楷书作品荣誉入选。在长年从事书法艺术创作者来看,郑小云之举当属艺高胆大所为!书法界人熟知,即便有着几十年的楷体书写功力,也不敢贸贸然出手楷书作品参展,因为太难了。要想在几十万件的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如果没有完备且精湛的书法创作功力让国展评委信服,那纯属“潇洒走一回”,陪人凑热闹而已。
事实证明,郑小云成功了。何说其艺高胆大?以笔者对其30多年从艺之道观察,是他自有的文化自信心使然。书法学艺一路走来,尝尽个中甘苦,最终依仗“路子正、笔力遒劲、章法完美”的创作法宝,攀登上了国展平台,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郑小云书法的传统功力是很深厚的,这来源于他以废寝忘食之虔诚态度,临摹经典作出的不懈努力。从他的作品上,不难欣赏到洋溢的魏晋风度与讲究的唐人法则,尤其是对于书写笔墨技巧的把握,郑小云做到了精致美妙。从点画到结体,从笔墨到谋篇,非常停匀妥帖,得统一变化之旨。笔法的圆润遒美,弹性、张力、含蓄的趣味都十分出色。苏轼所要求的:“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东坡集》)。在郑小云书作里,可谓五者兼有。特别是就笔法的理解与把握来说,其非常有“冲和”之美,举重若轻,摇曳生姿,秀媚之中寓清雅气息。这种泯去锋芒顿挫习气的技巧运用,真是书家“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柔非弱,刚及乃柔”(姚孟起《字字臆参》)的一种高级表现。
再者,郑小云书法的品格与境界,也很具典型性。由于积功深、技巧精、路数“正”,所以在漫长书法生涯中,在踵步“二王”风范、沿帖派书法余脉寻求自我完善方面,建树了自我品格与面貌,创造了一种恬淡而清隽的审美意境。总体来看,郑小云书法取法魏晋唐宋为主要对象,创作风格多呈两大类。一是字字独立的行楷,另一是偶参今草的行草体势。他对于“二王”书法的研习,应该说是非常精到和醇正。这不但是书家在刻苦的技法训练之后掌握了精妙的传统笔法,同时也是书家对于晋唐法书有非常好的感受与理悟能力所使然。否则,功技的深湛将缺少一个统领和主宰。正是站在了技巧和意境的交叉立点上,郑小云书法形成了一种自家面貌。特别是在“入古”,即领会晋人暨“二王”法书妙要这点上,他的书法在性质与风神两方面都很成功。当然,他的“二王”意趣是挟带唐人虞世南、褚遂良以及宋代米芾、薛绍彭等味道的,这更丰富了笔法的多样性。在这种意义上,郑小云书法达到了相当程度的“与古人合”的境地。作为一个后来人,郑小云找到了审美心理上的一个前贤知音,在“许为同调”中,很好发挥了自身特长,他把“二王”这当之无愧的书法古典主义的美的范式,作为自己书法追求的一个归宿,正是那种“不激不厉”的娴熟的技巧表现,像夜光曲一样弥漫且留置在书法大家族里面。
还有,在实现“书卷气”的醇雅隽美方面,郑小云也实现了自己的书法理想,他笔底呈现的美感是书卷化了的,是优雅化了的,他追求的是单纯中的丰富变化,是《兰亭序》样式的含蓄之美。其书作所具有的才情、功力、技巧,很大程度上倾注于对古代经典法书的追摩与领会上。我们值得为有这样的书家赞赏,是这样的书家传递着传统书法的优良传统。
郑小云书法皈依于“二王”为代表的晋人风韵,其审美观念已透露出这样的倾向:非常推崇晋人的人生观念,是把自然冲和的美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神所在来实践的。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曾把晋人陶潜和阮籍作为创造了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境界的代表来论述:“一超然事外,平淡冲和;一忧愤无端,慷慨人气。他们以深刻的形态表现了魏晋风度。”显然,郑小云基本上属于前者而非后者。他的品行与情性的许多方面,确实体现了“在平淡中见深挚”的风格。应该说,这种性格禀赋乃至后天的文化涵养等等,都成为他塑造自我艺术风格的一种必需。多年来,有些书论过于片面强调技术训练对于成就一个书家的重要性,把书法家划为天才型、功力型、技巧型等类别,或也不无道理,然却忽略了艺术活动复杂的机制。郑小云以自身书法实践证实,书家成功来自于多方面因素的复合结果。
郑小云涉猎篆刻,是基于书法之上的又一突破。依仗积淀完备的书法技艺,其篆刻也常常备受书法艺术界注目。大致说来,他的篆刻作品是精雅一路,印中有清气,有静气,他践行的是“内圣”之功,而非“外王”之道。对于先秦古玺的借鉴与学习,对明清以及民国印家的分析与师法,都体现在他试图将这些因素融化于自我的审美理想--清雄隽美之中。我以为,他追求或谓崇尚的清雄隽美,体现在他对于印面整体线条关系---章法构成的严谨把握中,也体现在他对于刀法的调控上。前者,要用他的修养来制衡,后者,要用他的功夫来驾驭。
印艺常分南北宗之说。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官私印,当属印之北宗,而明清文人印,则为印之南宗也。文人印,重在文化修养之体现,个人性灵之抒发。郑小云制印鲜明亮点在于,以古为新,以平求奇,不涉怪诞,不失自然,属于技艺高度融合之产物,审美趣味多在不自觉中所流露,或因印制形式而成,或因材料性质而就,或因书画家意境而制。这些印虽不如文人为印之自觉,表现乃受限制,然不表现之表现,反而臻至了至高美学境界,因其暗合中国哲学无为而无不为之旨。郑小云治印,取汉印之严谨端正,参文人印之性情表现,重视工技而追求意趣,不落新奇强悍变化,而自存平中寓奇与借古出新之韵致。
郑小云治印的成功处在于,借古求新,继承中求创造。这一路数,在时尚中或许稍显不够“现代”,但这是他自我艺术表现的真实。真实的东西总能感染人。我之所以认定这是郑小云的真实,原因在于,他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印艺实践中,并不赶时髦、追风尚,总是在自己选择的印风中求精、求化、求成熟自立。或许,这在现实印艺的语境中,多少显得固执。然而,我以多年对他的了解与观察,认为这正是他在前人与时人的夹缝中,以印艺求得的一点可贵的自我艺术品格。庄子曾在先秦提出“法天贵真”的著名思想,影响中国传统文艺深刻且长久。时至今日,包装、修饰之风早已将这种古董挤得无立身之地。然而,真实总是美的。艺术家之求真实的表达与表达真实,我信为千古不灭之论。
如同在书法与篆刻两界取得不菲成就相同,郑小云在绘画领域,也有匠心独运之绩,他是一位从绘画观念到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上都十分重视继承和研究传统的创作者。所作花鸟画,风格算不上极强烈个性化,笔意却苍润自然,有明代陈白阳风味,且不论画上题诗与否,大多作品都饶有诗情,意趣洋溢。“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郭熙《林泉高致》)“诗文书画,相为表里”(方熏《山静居画论》)。诗意是中国画的灵魂,是中国画的内在生命。
我始终认为,中国画是通过“文化修养”来超越形式层面的,因此,形式主义正是中国画的由来传统所抛弃的。作为在书法绘画领域不懈奋斗30多年的郑小云,自是深解于此。而且,他在书画印名师韩天衡那里所接受的教育,亦属此道。我在欣赏郑小云的画作时,往往会被那动人的诗情所吸引,从而进入到一个美好的充满生机的世界,实现审美的快感与满足。
我们看到,郑小云的花鸟画世界是丰富变化的,兼工带写,工中写,写中工,风格介于工写之间,意境清新、笔墨温润,构图上善于小中见大,有鲜明的虚实疏密对比,以及色调上让画面更雅淡的个人风格。其小写意画,采古师今而求化育自我,用色生动鲜润,因境生法、缘景立意,不落俗套,透露画家内在心境的光明与纯洁,热爱生活与自然。他以一个诗人的眼光,发现并捕捉着自然与生活中的优美境像,他的观察是细腻的、充满爱意的,也是丰富复杂的。包括早期的代表作以及近年问世、颇有新内涵笔意的众多花鸟画在内,无不是诗情画意相合一的佳作。
在中青年一代书画家中,郑小云艺术才能之全面,文化修养之多方,有目共睹。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他师从或问业于韩天衡、刘小晴等多位名师,广泛而系统地深入学习研究传统,造诣日深。在他的画室,我欣赏到他的行草书法与小行楷之作,精湛而清雅,足见他对传统经典的重视与敬畏。他曾与我谈到,他认为书法在中国画里对于线条质量有极重要的作用。他不愿意恪守文人画的笔法论,但他非常重视书法的学习,并不愿意在绘画上彻底放弃笔线骨力。所以,他的画立足传统,重视笔墨而不限囿于笔墨,对于传统有恪守、有继承、又有变化、有扬弃,正可见一位有思考、有文化、有理想追求的中年书画家的善学品质。
“打通马蜂窝”理论,是韩天衡先生对书画印兼长的艺术创作经验谈。在他看来,读书是实现艺术融会贯通、相得益彰的利器,通过读书来提高美学思想境界和眼界,有益于书画印创作的创新。以韩先生之论回看郑小云书画印之艺,发现他正行进在“打通马蜂窝”的征程中,有滋有味且奋力践行着。完全有理由相信,郑小云的书画印艺术创作之道,一定会越来越宽广,也将越来越精彩。
(本文作者:施平 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